在四川博物院(以下簡稱川博)的“琴·心”古琴展上,陳列著珍貴的古琴,它們有著引人遐想的名字:綠綺、誦余、落霞、引鳳……現場的氛圍營造也值得一提,川博用數字化手段還原了宋徽宗畫作《聽琴圖》,只見彈奏者坐在樹下撫琴,時而手指微撥,時而稍稍欠身,十分生動。 為了讓古畫生動起來,川博在展場擺放的琴桌、花、焚香都與畫中一致。在濃縮了文人墨客詩意生活的一方場景中,古人的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剎那間,濃濃古意穿越千年,正如畫中詩句那般“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雖然我們并未真切地聽到琴聲,卻著實更親近地感受到古人的雅致與韻味。 早在2017年,張大千的《仕女擁衾圖》已在“四川博物院”官方公眾號的最下方“動”了起來。畫中美人秀發垂肩、膚若凝脂,側身俯臥,活潑俏皮地眨了一下眼睛,讓人忍不住看了又看。 這是物館讓人備感親近的瞬間,雖只是簡單的動圖技術使用,但生動的表達讓古畫顯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 中國繪畫之美,盡在細節中。古畫對于細節的描繪極為考究,宏觀可見其氣韻,微觀見其神也。川博正在研發的技術,便是將部分館藏畫作極盡可能地放大。 在工作人員展示的頁面中可以看到,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中,臘梅一枝穿插于柏葉間,兩只山雀用生漆點睛、顧盼有情;張大千筆下所繪的仕女,睫毛根根分明,神態動人。當我們把畫放大,細細品味這些作品的局部時,驚嘆和崇敬之情會油然而生。 古畫除了能動起來,還能走出去。川博的文保中心用畫作仿制設備采集高清數據后,不斷比對調色,最終做出高仿品帶往基層地區,希望讓遠方的人也能感受到書畫的魅力。川博宣傳部負責人張衡說:“雖然世間萬物都有生命周期,可是我們希望運用目前最先進的技術將文物以更多樣的形式流傳下去,讓世界,讓后世之人都能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美。” 無獨有偶,成都博物館也致力于探索著文物的現代呈現手段。在成都博物館的明清展廳中,在清代展示區的盡頭處,將收藏于國家圖書館的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川省城街道圖》放大后,運用LED展示技術,將整個展廳的地面制成了這幅巨大的街道圖。 踏上地圖,可以看到寬巷子等熟悉的街道名,工作人員說:“老成都人往往覺得此處最有樂趣,他們認地名,找自己熟悉的地方,還有人認真地在門口留言本上探討文字的寫法。” 在杜甫草堂,成都元素的畫作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近現代書畫大師齊白石在上世紀30年代曾經入蜀,在成都住了三個多月,其間曾游覽草堂,憑吊詩圣。《白石老人自述》中留下了“川中山水之佳,較桂林更勝一籌”的話。 上世紀50年代,杜甫草堂向齊白石征集杜甫詩意畫時,九十高齡的白石老人欣然命筆,依杜甫詩句作條屏四幅相寄。如今這四條屏上的畫面元素被杜甫草堂印在了抱枕、茶席等等生活用品上,以時尚的面貌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