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都的千年文脈
發(fā)布日期:2022-07-06 15:34:37
2021 年 6 月 27 日,四川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成都非遺傳承人戴茹應邀走上金沙講壇,攜梓又雅樂團,在成都博物館奏響千年弦音,為現(xiàn)場觀眾徐徐展開一幅川派古琴文化脈絡的生動畫卷。 中國古琴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至少三千年的歷史。古琴在漢代流行開來,位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是雅樂的代表,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 相傳教會孔子彈琴的兩個音樂老師是師襄和萇弘,后者就是四川人。在成都博物館能看到東漢時候的撫琴俑,足見從久遠的古代起,成都就是一個“風土愛彈琴”之地。 眾所周知,漢代成都出過兩大文人,揚雄和司馬相如。這兩個人還都是操縵高手,不僅他們自己懂琴擅撫、琴藝無雙,而且連兩人的琴都成為留名青史的名琴。揚雄的琴名叫“琴清英”,司馬相如的琴名叫“綠綺”,均為琴史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佳品,至今仍然被尊奉為“傳奇神器”。后來三國時期,蜀漢的諸葛亮也擅琴,有如此悠久的傳統(tǒng),難怪后來杜甫會被“錦城絲管”所迷醉。 漢唐以降,有名有姓的蜀中文人幾乎個個擅琴、通音律。有宋一代,眉山蘇家更是真正意義上的琴學世家,有人說,蘇洵之所以別號“老泉”,就是因為家中藏有一床好琴名為“老泉”。蘇東坡的詩文里常提及父親和弟弟精湛的琴藝,他自己不僅擅琴,而且著有系統(tǒng)的琴學專著《雜書琴事》,涉及琴的演奏、創(chuàng)作、樂理、制作材料和保養(yǎng)等方方面面。少年離蜀,坎坷一生,蘇東坡心心念念的卻總是:“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同一種樂器,司馬相如彈出來是訴衷腸,卓文君一聽就接收到了“鳳求凰”的情意綿綿;諸葛亮彈出來是虛虛實實的謀略,司馬懿聽得如墮云里霧里,殊不知自己已經(jīng)中了“空城計”;峨眉山上下來的僧人濬彈出來是大唐盛世的豪邁不羈,于是李白從“萬壑松”中聽出了唐初趙耶利形容的“蜀聲躁急”;蘇老泉彈出來是月朗星稀、玉佩聲音一般清透瑯珰,他的兒子們聽出了遠離塵寰、不求榮貴的高潔。 由此,七弦所流淌出來的音樂,無聲無息地形塑著蜀人的性情,并且有跡可考地形塑著成都的地理。為了紀念著名的琴人司馬相如,成都城西、邛崍、梓潼、蓬安都有琴臺遺跡。時至今日,成都市內(nèi)以“琴”或“撫琴”命名的街道多達三十余處,如琴臺路、琴臺故徑、撫琴街、金琴巷……武侯祠有紀念諸葛亮的琴亭,崇州罨畫池有紀念趙汴的琴鶴堂,新都有紀念趙汴的眠琴石。 近現(xiàn)代以來,蜀地的琴人,經(jīng)常彼此交流,互相學習,同時又受到本地傳統(tǒng)民樂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相近的演奏風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蜀地色彩,逐漸形成琴派中的蜀派(又稱川派、泛川派),是當今中國最具代表性、流傳最廣泛、內(nèi)容最豐富的一支古琴流派。 戴茹從古琴的淵源講起,向現(xiàn)場的觀眾講述了古琴的歷史、文化、技法,介紹了與“琴”有關的成都歷史文化,講述天府文化與古琴的前世今生。她認為,音樂藝術(shù)還是要耳聽才為實,在講述過程中,她攜梓又雅樂團為觀眾演奏了古琴代表性劇目,比如清末張孔山在都江堰所創(chuàng)的“七十二滾拂”版《流水》,已故琴家管平湖當年在給“旅行者 1 號”灌制寄往太空的金唱片時,所選的曲目正是這個版本。 清脆悅耳、悠揚委婉的音律,串起這個城市的千年文脈,將現(xiàn)場觀眾帶進音樂美學的圣殿。